明前清和—中国茶文化文献展

中国唐宋文献(清至民国版)

在唐代以前,中国人对茶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,茶文献零星分散。进入唐代后,茶的发展第一次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。陆羽《茶经》创建于唐代中期,奠定了中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的基础,此前的茶学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其他茶叶文献也有新的思路和创意,其中水品堂《煎茶水记》和《十六汤品》的出现意味着茶叶精制的趋势。

宋代茶文化文学继承了唐代,并进一步发展。在这个时候,茶已经成为民生的必需品。进入茶文学的鼎盛时期,茶书中有大量的文章。其中,宋代出版的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茶类图案,包括图形和图形,增加了书籍的吸引力。此外,宋代的茶学文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茶叶管理和茶法的文献,如《本朝茶法》。当时,斗茶的社会风尚《茶录》、《东溪试茶录》和《斗茶记》都是反映斗茶现象的典型文献。

元明中国茶叶文献(明至民国版)

元茶文献没有太大的发展,只有杨维珍《煮茶梦记》、欧姆杜拉《喊山台记》等几篇文章。虽然元代没有出版茶书,但这些茶文学作品仍能反映当时茶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。到了明代,茶文学又一次走向高云,传播和拓展了茶的经验。在茶学文献中,出现了更多的专题文章,主题广泛,文章丰富,涉及的领域更多,地方茶学文献也更多,讨论更详细。明代的茶叶理论精辟,重视对心灵的追求,语言完美,对茶叶有很好的理解,积累了精炼的知识,如《岕茶牋》、《洞山岕茶系》、《阳羡茗壶系》等。

清代中国茶文化(清代至民国版)

清代中国茶文化的书写达到低潮,只有《茶史》、《岕茶彚钞》、《阳羡名陶录》等。很少有专著。虽然清代的茶文化文学不如唐、宋、明三代那样辉煌,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仔细阅读三代茶文化,所以清代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。清代是历代茶文学传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。随着地方志的发展,地方茶文化呈出更加清晰的面貌。东西方的交流和冲突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。清代茶叶文献紧跟历史发展,表现出质朴、清新、富有成效的时代风貌。

民国至近代中国茶文学(民国至1963年版)

民国时期,仍有与茶相关的专题书籍,包括在香港出版的《阳羡砂壶图考》等。西洋茶作品继续出现。西学东渐的影响使茶逐渐成为一门特殊的学科,这是科学实验、研究和分析的结果,而不是过去长期的经验。民国时期,大学里有一个专门的茶学系。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,有许多关于茶的学术研究著作,其中吴觉农是代表。新中国成立后,《茶叶检验手册》、《茶树生物学》等书籍的出版形成了民国以来茶文学的特色风格。

茶奥网精选文章《明前清和—中国茶文化文献展》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茶奥网立场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aaowang.com/%e6%98%8e%e5%89%8d%e6%b8%85%e5%92%8c-%e4%b8%ad%e5%9b%bd%e8%8c%b6%e6%96%87%e5%8c%96%e6%96%87%e7%8c%ae%e5%b1%95/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
主编的头像主编管理团队
上一篇 2020年7月9日
下一篇 2020年7月9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文章投稿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