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是一种古老的贸易,其贸易持续了几千年。简单地阅读一下普洱茶的贸易历史就可以证明普洱茶的价值。时间的考验比任何花言巧语都好。
宋朝时,大理政权把南诏时期的“布日边”改为“布日边”。这时,宋国和北方的晋国打了多年仗,急需马匹。大理政府在“布日布”开了一个“茶马市场”,用当地的茶叶换藏马,然后把马转移到宋国换织锦和珍珠。茶叶的种植也相应扩大了。
元朝时,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,把“布日”改为“布日”。普洱茶已经成为边疆各族人民交换的主要商品。元朝中叶,普洱茶和以肉和奶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一起进入俄罗斯。明代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普日改名为普洱。万历时期,“普洱”正式改为“普洱”。明朝朝廷还设立了地方官员来管理普洱茶的贸易。
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吴三桂平定云南,将普洱、思茅、普腾、茶山、杨蒙、孟农、孟邦、孟戈、郑燮、孟万、尚萌吴、夏吴萌、郑东组织成元江府管辖的十三个版本。普洱茶在此期间生产和销售良好。据《思茅县志》年记载,“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思茅加工了10万担茶叶,并通过普洱向丽江出售了3万多担藏茶”。雍正二年(1724年),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,达到“数十万人”。因此,事件不断发生。雍正七年(1729年),普洱府成立后,思茅市成立了普洱茶局,管理茶叶的种植、加工、生产和销售。思茅市的私营茶商都被驱逐出境,不准经营茶叶。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人们采用“茶叶指南”购买茶叶。茶商回到茶山泡茶。主要的茶品种是圆饼茶,也被称为“七子冰茶”或“七子源茶”,因为七个饼装在一个筒里出售。茶山在思茅广泛使用,通过义乌销往缅甸、泰国和香港,然后转移到东南亚和欧美进入国际茶叶市场。在甘龙时期,在调查了普洱地区的茶产业后,清政府将六大茶山出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,每年提供660担茶叶。私人商人被允许在贡品后面交易。“康、勇、干”时期,清政府还在普洱开采铜盐矿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。商人和旅行者的聚集也促进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末夏初“花茶城”,到处都是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商人。城外有许多摊位、商店和帐篷。随着商队的进进出出,当地产品和日用品的交流日益发展,餐饮和商队酒店应运而生。普洱每天都是一条街,每天都是一座城市,甚至出现了一个夜市,成为云南南部的商业活动中心。漠北、石膏井、蒙县、曼莫街等市场也初具规模,日益繁荣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随着贡茶和大众茶的日益使用,茶山茶叶年产量增加到10万担,交通量也相应增加。因此,从义乌到思茅的茶马驿道是用茶商和士绅的钱修建的,总长211公里,都是用绿石板铺成的,以避免道路泥泞。
明清时期,除了“茶马古道”外,还有四条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“茶马大道”。一条是从普洱到昆明的“关马大道”,历史上的普洱贡茶通过这条大道被运往昆明,然后再运往首都。长江下游的商人、云南中部和东部的商人以及该省的官员都走这条路到普洱。二是从普洱到澜沧的“旱季茶马路”。茶叶从普洱经思茅糯扎运到澜沧县,然后运到孟连县,再运到缅甸
同治年间,由于白旗坝下的五年战争,普洱各地的茶叶市场并不繁荣。普洱各地的茶商逐渐退出。茶园荒芜了,茶业一度衰退。晚清时期,普洱茶产业逐渐衰落。光绪年间,茶叶市场恢复了活动,私营企业也恢复了。宁洱县有180多家企业,其中“协泰厂、同心厂、融和厂”等20多家。宁洱普洱茶有毛尖、鸭茶、小满、金玉田等品牌。它的外观是甜甜圈、方砖、牛心和人头甜甜圈茶等。拥有十多家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大型民营企业,包括横河花园、鱼台峰、雷永峰,生产圆饼、方砖、紧实茶、双溪牌茶。较大的公司包括“丁广恒”、“同仁李”和“俞泰丰”。
辛亥革命后,西双版纳的汉族商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尤其是在勐海。傣族商人也建立了自己的茶店。民国八年(1919年),瘟疫和疟疾在思茅县流行。茶商逐渐退出。思茅的茶业停止了很长一段时间。茶商搬到了义乌。因此,吴仪的茶业再次繁荣起来,延续到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。从那以后,由于法国对老挝和越南边境的封锁以及南茶路的封锁,义乌的茶业陷入了萧条。
抗战时期,大量内地人进入普洱,许多人经商,普洱商业有了新的发展。商务旅行路线主要是南方和北方。从普洱直接通往昆明的北路主要出口茶叶、盐和当地中草药,进口布料、香烟等。它被称为“储蓄商品”。南路从普洱出口盐和银饰,经过思茅和柴车到佛海,然后将茶叶运到缅甸出售。象牙、煤油、靛蓝、棉花、棉纱、布料、西药、鹿茸、虎骨和杂货都是进口的,被称为“坝子货”。当时,普洱茶不仅销往中国四川、西藏、湖南、湖北等省,还出口到香港、澳门、缅甸、越南甚至欧洲,尤其是日本和西欧。普洱成为云南南部重要的城市和商业中心。
抗战初期,佛海普洱茶也很畅销。在国外,它去了缅甸、印度、暹罗、东南亚和香港,而大陆则蔓延到云南、贵州、康藏等地的商业城镇。日军南下时,由于袭击佛海地区的战争,国内外交通受阻,生产和销售不如以前。
20世纪50年代,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,提出“恢复旧茶园,发展新茶园”的号召。茶园种植面积逐渐增加,茶叶产量较抗日战争后大幅增加,私营商人也在马来西亚、香港、仰光等地买卖和出口。但是,由于茶叶的整体价格较低,茶农无法采摘足够的茶叶维持生计,如果他们从内地进入西藏,将需要很长时间,运费也很高,因此产量和销售量不高。20世纪60年代,他们还呼吁“建设茶园”,并在景东县思茅坝、满车坝和闻婧街开垦新的茶园。1975年,一个新的普洱茶厂成立了。先后加工销售绿茶、红茶、沱茶、特种普洱茶等六大类40余种。
茶奥网精选文章《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》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茶奥网立场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aaowang.com/6773.html